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3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62—63及练习。
教学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方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以及根据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方程是一类事物普遍适用的数学模型,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时内容是基于前期“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作铺垫,为后续学习“解方程”作基础,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孩子对知识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只有让数学与生活有联系才能产生兴趣,这个年段的孩子已经能逐步学会区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和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同时,要达到这样的思维活动水平,也离不开直接的和感性的经验,所以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通过本单元前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用字母表示的数的意义及方法。前人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对天平为直观形象载体的学习,感到新奇、有趣,乐意接受,也容易理解,所以本课时的学习正是由“天平”作为载体开始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汇报等形式,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初步体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的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天平模型(PPT)、数学式子卡纸、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学
师: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在整个数学世界很了不起的人物。
(板书:方程。)
师:关于方程,你最想了解、知道什么?或者最困惑的是什么?提出你的问题。
预设:① 方程是什么?
② 方程是干什么的?
③ 为什么叫方程?
(板书: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
师:问题提出来了,接下来做什么?
生:解决问题。
师:请解决!
(学生面面相觑,愣坐在那里,看着老师。有些学生慢慢开始反应过来,拿起书。)
师:对了,可以在书本里找答案。
二、互动学
(提醒学生:把不理解、有困惑的问题标上问号,重要的内容画出来。)
师:哪个问题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上?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师: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等式,第二个是等式里有未知数。
(板书:方程=等式+有未知数。)
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已经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发明方程?
生:有用!
生:能解决数学问题。
师:方程为什么存在?很简单!请看屏幕。
(出示天平模型)
师:像此时天平的状态,我们称为天平平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入20克和30克的物体,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生回答)
师:如果要使天平平衡,要在天平右盘放多重的砝码?(生齐答:50克)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天平此时的状态吗?请写在练习纸上。
20+30=50,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
师:现在有一个未知质量的物体放入天平左盘,想想看,天平会怎样变化?请用肢体动作表示。
生:不平衡。
师:现在不知道加入的物体质量是多少克,它一个未知数,怎么办呢?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的。
生: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x来表示加入物体质量(未知数)。
师:这和400多年前的韦达(Francois Viète,1540~1603)想的一样,他是第一个在著作中系统地使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数并进行运算的数学家。100多年后,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靠后面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
师:你能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天平左盘物体的总质量吗?请把式子写在练习纸上。(50+x)
师:现在想让天平平衡,该怎么做?
生:加砝码(或换更重的砝码)
师:现在换了一个80克的砝码,观察此时天平的状态,可以用怎样的数学式子表示?写在练习纸上。(50+x>80)
师:看来砝码还不够重,换成更重的100克,观察此时天平的状态,可以用怎样的数学式子表示?(50+x<100)
师:看来加入的砝码太重了,换成90克,天平终于平衡了。请把描述天平此时状态的数学式子写在练习纸上。(50+x=90)
师:50+x=90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50+x=90是方程。
师: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练中学
师:下面是一个简易天平,请你看图列出式子。
师:这个式子2x+y=350是方程吗?为什么?
生:是方程,它是等式,又有未知数。
师:现在请大家继续看屏幕,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现在能创造一个方程吗?(写在练习纸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所写的方程。
(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方程,并展示。)
师:通过上面的天平活动和练习,现在大家知道方程是怎么来的了吧?
生:知道了!
四、讨论学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没问题了!
师:没问题,学习就停止了?学无止境!
师:我有一个疑惑:世界上有多少方程?
生:无数个。
师:写不完,怎么办?用一秒钟写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省略号。)
师:我们刚刚用天平“称”出了很多的式子,加上后面练习写的式子,这么多乱糟糟的,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呢?
生:分类。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
生:有些等式是方程,有些不是。
生: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五、玩中学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发给8位学生,请8位学生走上讲台,背向同学,看着卡片。游戏开始)
(学生仔细看着卡片中的式子,接照老师的指令转动。)
师:拿着不是等式的同学向后转,请回座位。
师:请拿着等式的同学向后转。
师:写着方程的卡片,请高高举过头顶。其余的同学回到座位上。
[认为自己卡片上不是方程的同学回到座位上。其中一位学生犹豫了老半天,他手中卡片上的等式是:6+()=14。]
师:有没有同学帮他作决定?
预设:
生:这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它就不是方程,所以他要回去。
生:括号也是未知数呀!它应该就是方程。
师:未知数可以用x,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括号里的数也没告诉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未知数。
六、总结梳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
2、关于方程,我还想知道,……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方程=等式+有未知数